三亿体育佛教和唐人的浪漫碰撞细说唐朝服装之“佛性”

  服装新闻       |      2023-05-15 04:04:11

  三亿体育服装作为人和“动物”区分的标志之一,不仅是社会文明的集中体现,也反应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意识、审美潮流和社会理想。我国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,在这浩瀚无垠的岁月长河中,涌现了一大批极具时代特色的“民族服装”。它们是华夏文明的标签之一,浓缩着我们的文明进程。

  我国的汉服在历朝历代都有着很多的改变,其中唐朝作为一个“荟萃四方”的朝代,以开放包容的胸襟,吸收了很多的“异域特色”,是我国服装发展史上的一次里程碑式的飞跃。

  佛教发轫于印度,在汉朝时就已传入中国,直到唐朝,佛教才在国内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。和佛教一起传入的,还有盛产自印度的诸多染料。印度气候湿热,那里生长着许多可以用作燃料的植物,当地人的服装绚烂多姿,这样的服饰特点也在唐时盛行。据学者统计,在秦汉时,可用作染料的植物有10余种,六朝时期有20余种,而到了唐朝已经有30多种。除了生产工艺的提高,和佛国的传入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。

  以郁金为例,这种作物原产自我国西南部地区,它用作染料色彩艳丽,又带有香气,在唐代风靡一时。其中杜牧就在诗中写过:“烧香翠羽帐,看舞郁金裙。”可见,女子们穿着以郁金染制的裙子,在当时已是风尚。

  在佛教的教义中,主张“万物有灵”。那么怎么表现万物的“灵”呢?通过艳丽的色彩三亿体育。天竺人的配色强调色彩对比强烈,个性鲜明三亿体育,拥有昂扬向上的气势三亿体育,这给唐初古朴素雅的服饰带来了很大的影响。唐朝的服装立即吸收了这些特点,一时间,一件件生机勃勃的服装如一朵朵灿烂的花卉,绽放在大唐盛世中。

  武则天曾在晚年写过一首关于石榴裙的诗:看朱成碧思纷纷,憔悴支离为忆君。不信比来长下泪,开箱验取石榴裙。色彩明亮的石榴裙不仅是武则天的心头好,也成了她青春年华的象征。

  而所有颜色中最明亮的就是黄色了。黄色不仅是佛教的专用色彩,在唐朝已经成了皇家专用的颜色。“古人庶人服黄,至是人主及百官服之,至唐时,惟人主黄袍,百官亦不管服矣。”黄色成为皇帝专用的颜色,是在唐时才完全确立的。虽然汉时就规定了,黄色是天子的颜色,但以后的朝代又多有变化,隋代时甚至士兵也能穿黄色的衣服。在唐之后的一千多年里,黄色一直为“皇权”所有,任何人不得僭越,这是佛教带给中国的又一大影响。

  天子“征用”了黄色之后,又“赦免”了什么颜色呢?白色。在唐以前,白色一直是不吉利的颜色。《礼记》中说:“为人子者,父母存,冠衣不纯素。”而父母去世时,人子要“披麻戴孝”“浑身缟素”。而唐之后,白色不再具有这样“悲惨”的寓意,服白已经是常态。

  我们的大诗仙李白,就经常穿着白袍,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,何等的肆意潇洒;在唐代画家张萱的《虢国夫人游春图》就可以看见,贵族穿着白色织锦骑马游春,神态悠闲;唐代规定,士子在入仕之前,也要穿着白服,唐代诗人元和举子曾写过:“袍似烂银文似锦,相将白日上青天。”;除了黎民百姓,皇上也需要服白:《唐六典》记载:天子服有白纱帽;新进士皆白袍。

  唐时颜色的改变既生成了一种新的文化风尚,又是唐朝人善于接纳外来事物,胸襟开阔的体现。当然,佛教给“唐装”带来的改变,远不止缤纷绚丽的色彩。

  “从中国丝绸的美学角度而言,丝绸图案流行变化之快,就属唐朝为首。”以马王堆出土的汉朝丝织品为例,其制作工艺精良,但样式简单素雅,图案古朴。而唐代的织锦则色彩艳丽,花纹精美,图案华美复杂,和汉朝有着天翻地覆的变化。

  1966年新疆尔自治区吐鲁番市出土了唐代丝织品:“联珠鹿纹锦”。一个个饱满的圆圈包围着一只变形夸张的小鹿,造型典雅。

  首先,佛教对于“圆”有着超出寻常的喜爱。比如佛教的第一义谛:二谛“圆”融,即胜义谛和世俗谛。在修行中要时刻谨记,只有修行之心坚定,不为凡俗动心,才能算是功德“圆满”。此外,佛祖的形象也是一个“圆脸”的和尚,脑袋后面还有一个圆圆的常寂光环。这种“圆相”在佛教中很是盛行,“圆相”为美,为佛性。其次,鹿和“禄”同音,鹿被认为是吉祥的象征,有着加官厚禄的寓意在里面。

  这就件丝织品就是佛教和汉人思想融合的结果。受到佛教的影响,唐服的团案也以丰满、饱和、肥硕为美。这样的审美潮流导致历代的花、鸟、虫、兽等传统图案,在唐朝都以写意的方式出现。

  比如能代表唐装风尚的红地宝相花织锦:“宝相”是佛家词汇,用来形容佛祖庄严的相貌。而“宝相花”就是在佛教的影响下,以代表佛祖的“莲花”和其他花卉想结合的想象性图案。比较流行的就是莲花和李唐盛爱的“牡丹”的结合:莲花作为底座托着盛开的牡丹,层次鲜明丰富,生机盎然。是唐朝遗留给我国的又一个全新的艺术宝藏。

  当然,佛教的涌入也带来了很多具有印度特色的图案。在考古学家发掘的古墓中,就出土了大量印有大象三亿体育、葡萄、莲花、金刚杵等“佛教八宝”图案的丝织品。在敦煌莫高窟中,亦可以看见大量的佛陀三亿体育、菩萨、金刚等形象,神态和蔼,栩栩如生。

 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佛教在唐朝盛行程度。表明我国在对待外来文化上开明的态度,我们在容纳异域文化的同时,也丰富了自己的文化内涵,推动了民族交融。李世民曾说:“自古皆贵中华,贱夷狄,朕独爱之如一”看来此言不虚。

  唐朝妇女一改历来保守的穿衣风格,开始趋向于低领袒露。唐代诗人施肩吾在《观美人》中就写道:“漆点双眸鬓绕蝉,长留白雪占胸前”。这也是受佛教的影响。印度气候湿热,当地人往往袒胸露背,渐渐地,这也成为了印度文化的一个特色。

  在印度人眼中,袒露的人体具有诸多美好的品质:活力、灵动、青春。袒露的人体是神圣的,拥有神的光辉和人的尊严。这种观点虽然和中国古典观点大相径庭,但也被唐朝人接受了。女性越来越大胆地展现自己的曲线美。在唐朝流传下来的诸多仕女图中,仕女丰美的人体充满了灵韵,艺术家们盛赞其为“东方维纳斯”。

  此外,披帛也在唐朝社会广为流传。披帛是一种轻薄的纱巾,起源于希腊,流传到印度,又随着佛教东渐传到了中国。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,就出现了穿戴披帛的菩萨。出于对于佛教的尊崇,披帛受到了唐朝百姓的喜爱。

  《旧唐书》记载:“风俗奢靡,不依格令,绮罗锦绣,随所好尚。上自宫掖,下至匹庶,递相仿效,贵贱无别。”

  唐朝的披帛是由轻薄的纱布制成,上面用金银线绣着图案,穿戴时一端放在胸带上,一端固定在手臂间,中间搭在肩背上。披帛大致分为两种,一种较宽,长度较短,多为已婚女子佩戴;另一种长达两米,多为未婚女子佩戴。

  披帛充分地传达了女子的含蓄之美。女子起舞时,披帛随风摆动,如柳扶风,充满了灵动的韵致;女子站立时,披帛自然下垂,又增添了一抹安静文雅的气质。披帛是我国丰富的服装拼图里,一朵璀璨的奇葩。风流的唐玄宗下过诏令,他让后宫的宫女并一众妃嫔在参加后宫宴会时,都必须穿戴披帛。

  唐朝绚丽多姿的服装,无疑是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碰撞交流的结果。在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上,唐朝人大胆又从容,没有一味地否定和,这才是文化高度自信的表现。当然,唐人也不是无节制地接受,他们是经过认真筛选的。“去其糟粕,取其精华。”一面维系着中原传统文化的内核,一面挑选适合自己的风格特色,在这些基础上,发扬创新,产生新的服装文化。